抗战胜利后,随着战略部署的调整,大批干部和部队被派往东北开辟新的战场。例如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、新四军第三师,以及晋察冀军区的一部分队伍都陆续北上。
其实,除了这些部队之外,上级还曾计划调动晋冀鲁豫军区的第一纵队、第四纵队,以及华中军区的第一纵队前往东北。如果这些部队真的成行,那么东北的战将数量将会更多,堪称将星云集。
不过,随着形势的变化,第四纵队最终没有北上,但杨得志率领的部队,以及叶飞率领的部队,依然接到了挺进东北的命令。
杨得志所率领的部队,是冀鲁豫军区的主力,基础是八路军著名的115师。这支部队在八年抗战中逐步成长为一支作战经验丰富的劲旅。抗战刚结束时,杨得志从延安返回冀鲁豫,组建野战纵队,准备开赴东北。然而就在出发前,敌军突然向根据地发动了邯郸战役。部队打着“保卫胜利果实”的口号,战斗意志高昂,决定先打完这一仗再北上。
经过杨得志和苏振华的动员,全体将士奋勇作战并取得胜利。战后,一纵转往晋察冀地区,打算经山海关进入东北。但此时局势已发生变化:国民党军的第13军、第52军已在秦皇岛登陆,先后占领了山海关和锦州,彻底切断了华北与东北的联系。
展开剩余65%如果硬闯东北,我军必然要与装备精良的敌军发生大规模冲突。当时北上的部队大多是轻装上阵,重武器都留在后方,而敌军却拥有美式装备,甚至包括飞机和大炮。一旦正面交锋,损失势必极大。因此,上级果断决定,杨得志部留在晋察冀。由于当地兵力精简,缺少指挥官,杨得志的部队临时编入晋察冀序列作战。直到年底,刘邓要求一纵归建,但杨得志和曾思玉等军事干部被留下,苏振华则率领部分部队南下。
华中军区叶飞的第一纵队,经历也颇为相似。1945年11月,在上级命令下,华中军区组建第一纵队,叶飞任司令员,赖传珠任政委,谭启龙任副政委。纵队下辖三个旅,有主力部队,也有地方武装整编而来。他们的北上路线是先越过陇海铁路,经山东滨海到胶东,再由龙口渡海前往营口。这与山东军区部分兵力所走的路线相似,只是一个走水路,一个走陆路。
然而抵达山东后,他们得知山海关、锦州、营口等要地已被敌人控制,水路和陆路都被堵死。与杨得志部队一样,他们也是轻装北上,原本计划到东北后再重新装备。因此,华中军区电令要求他们将武器留下,以便交给其他部队。但叶飞担心万一出现突发情况,部队手中没有武器会陷入被动,于是坚持留下轻武器,只交出重武器。最终,因为路线被截断,他们被上级命令留在山东,编入山东野战军序列,仍称第一纵队。
后来,杨得志在晋察冀继续发挥重要作用。随着老部队归建,他出任第二纵队司令员。1947年,晋察冀野战军成立,他担任司令员,指挥部队打出多场胜仗,扭转了华北的被动局势。此后,他先后担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、十九兵团司令员,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叶飞则在陈毅的领导下,在山东坚持作战。随着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,他继续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,参加多次大战役,屡立战功。1949年,他被任命为第十兵团司令,率部参加上海战役,又进军福建,解放全境,建国后同样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这两位将领,虽然当初未能顺利挺进东北,但他们在华北和华东的战斗中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,成为解放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军事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